2020年6月16日晚,应哲学系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舍勒协会(Max-Scheler-Gesellschaft)学术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张任之教授,在线上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善的意志何以成为康德道德哲学的出发点》的讲座。讲座由苏州大学哲学系西哲教研室主任郭世平教授主持,讲座有周可真教授、吴忠伟教授、李红霞博士等三百多位师生参加。
首先,张教授通过引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开篇,引出了何谓善的意志,何谓意志,为何其是绝对的、无限制的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展开了全篇的讨论。讲座全篇分为四个部分:康德道德哲学的发展与善的意志、善的意志与传统的最高善问题、善的意志与启蒙的关系以及善的意志与双重世界中的人。在第一部分中,张教授带领大家梳理了从康德最早期依赖于莱布尼兹-沃尔夫学派的理性伦理学,到康德脱离了沃尔夫“完善性”概念的道德情感伦理学,到最终基于纯粹理性的纯粹理性伦理学的康德道德哲学发展的脉络和主要思想。在第二部分中,张教授主要探讨和诠释了 “善的意志”和其解决的最高善问题。在第三部分中,张任之教授探讨了康德道德哲学与启蒙的关系,张教授认为,一方面,康德道德哲学本身也是启蒙的哲学,道德原则、善的意志就是一种启蒙的理性。道德的法则就是启蒙理性对自己的立法。另一方面,同时期存在有方法论的争执,也即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还是在批判理性的基础上找寻道德的根据。由此张教授过渡到了讲座的第四部分:善的意志与双重世界中的人,也就是属于感性世界,同时处于知性世界中的人。这个人自身是康德道德哲学的出发点,但是道德最终根据不在此二重世界中,而是在其不断上升不断纯粹化的纯粹理性世界中寻找道德的根据。之后再下降到人普通的感性和知性的二重化世界中,是与普通生活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
最后,张任之教授回答了与会听众的提问,对相关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特别就康德道德哲学与“启蒙哲学”的关系予以了进一步的说明。本次讲座主题深刻,内容充实,生动有趣,充分展现了张任之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高超的哲学技艺以及其独具风格的诠释视角,令听众生余音缭绕而回味不已之感。
(哲学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