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旭教授讲座成功举行
时间: 2021-04-29  作者:   浏览次数: 418


      2021423-24日,由澳门威尼斯人官网-威尼斯人 哲学系主办的“福柯哲学三讲”系列讲座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旭教授担任主讲人,发表了题为“什么是福柯哲学?”、“福柯哲学在中国”和“福柯的艺术批评:论委拉斯开兹与马奈”的三次讲演。澳门威尼斯人官网-威尼斯人 哲学系郭世平老师、李红霞老师和陈广辉老师主持本系列讲座。


第一讲纪要:什么是福柯哲学?

讲座一开始,张老师梳理了福柯本人的学术史,从福柯在1970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一直梳理到他在1984年离世。

随后,张老师逐一分析福柯六本“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作品:第一本书《疯癫与文明》,研究1640-1789年古典时期的疯癫史。张老师指出,福柯写这本书的意图在于探索西方理性启蒙时代对待非理性(疯癫)的态度,从而反思西方文化自身。张老师同时对比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观点(西方哲学的实质是各种理性化的过程,并且只有西方发展出来一套理性化的体系),表明福柯的《疯癫与文明》恰恰是要说明西方人自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并把其他世界看作非理性的、野蛮的。第二本书《临床医学的诞生》,研究现代医学的诞生史。张老师指出,当今流行病的调查、公共卫生政策和城市治安等研究,都受到福柯或多或少的启发。张老师同时结合当今的疫情,指出福柯这本书再次引起西方人的兴趣。第三本书《词与物:一种人文科学的考古学》,研究语词、认知结构的考古学。张老师指出,在福柯看来,每个时代的各个学科都有一个统一的知识框架和话语体系,由此表明我们当前的知识框架和话语体系并不是古往今来唯一的一套体系。第四本书《知识考古学》,研究人类知识的历史。第五本书《规训与惩罚》,研究法律史,尤其是刑法史。第六本书《性史》,研究性观念史。张老师梳理了从古代血缘、家庭伦理模式到现代性观念的转换,指出性在古代从属于更大的社会伦理生活并且没有被附加太多哲学层面的东西,性只有到了弗洛伊德那里才和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解放等关联起来,由此表明在福柯看来,性观念这段历史只是人类历史的一段插曲而已。张老师同时分析了笛卡尔的我思主体、康德的理性主体、尼采的本能主体概念。

张老师指出,福柯这六本书研究的都不是传统哲学所研究的范畴,福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但是他已经获得了经典哲学家的地位,由此扩展了我们对于哲学的理解。

随后,张老师指出,福柯的讲席是“思想史”讲席,福柯研究的是思想观念的历史变迁,但他是从哲学角度研究的历史,是用哲学的问题意识(谱系学)研究观念的诞生和变迁。

接着,张老师通过分析福柯两篇文章《什么是启蒙?》和《什么是批判?》,重点对比福柯和康德哲学,论述什么是福柯哲学。张老师指出,虽然福柯的两篇文章冠以康德式的标题,但福柯实际是藉着康德批判启蒙,虽然他将自己纳入到批判体系中,但他是尼采意义上的而非康德意义上的批判。因为福柯认为康德的问题在于没有区分开启蒙和批判,没有看到启蒙的异化问题及其对整个现代性历史进程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张老师进一步指出,福柯主张抛弃启蒙(理性)的东西,保留康德哲学中的批评精神,所以福柯的策略是区分开启蒙和批判。在福柯看来,康德的问题在于没有注意到非常重要的一点:知识背后有一套权力(马克思所说的意识形态),即知识权力学。张老师随后说明,文明本身就是权力,现当代文明等级的确立和启蒙运动的关系。

张老师继续阐明,启蒙运动是西方现代性的分野,但是批判不是,而且批判不是从康德开始,从苏格拉底开始就有批判。此外,法国的科学史学派都在追问一个问题:理性本身有没有历史?对于康德来说,理性能力是人的本性,没有历史。所以人的理性一旦确立了知识,只要不超出知识的范围,基本上就可以保证知识的稳固性。但是法国科学史学派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知识有演进。张老师也提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占星术对近代科学诞生的贡献。

张老师提及历史上的种种批判:对上帝、人和自然的批判。比如斯宾诺莎的圣经批判,霍布斯的自然法和自然权利学说对自然法、自然正当的批判。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那个时代也是一种批判,是反直觉的科学。实验科学对亚里士多德经验科学的批判。福柯认为自己的哲学也是这种批判哲学,对各种微观社会现象进行批判。

康德的批判是认识论批判,英美分析哲学继承了康德的这种传统,对人的心灵能力做研究,这种研究和科学研究是融合在一起的,研究知识的可能性条件。康德没有关注到人的社会实践、权力斗争和历史维度,这将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因为不是只要你是一个理性的人就能够做出政治判断,政治判断取决于人的经验和判断力。所以康德的实践理性最后会变成一种认识能力而非实践能力。福柯沿着康德的批判道路继续走下去,对各种知识进行批判,比如对医学、性观念、刑法知识进行批判研究,在福柯看来,所有科学都要进行批判。康德批判的问题就在于康德局限于为科学奠基的领域(知识如何可能?),历史证明这种局限造成了异化。福柯在《什么是批判?》和《什么是启蒙?》中表明启蒙和纳粹的关联性,德国纳粹是现代性正常发展并且发展彻底的结果。

福柯认为,康德进行的认识论批判要扩展成福柯自己的三大批判:知识考古批判(研究知识的历史性构成,不限于自然科学知识),权力批判(微观的社会权力批判),主体性批判(研究主体的构成和变迁)。福柯从康德先验的批判转向历史性的先验批判,表明先验结构是在历史中构建出来的。

启蒙不能概括整个时代,批判更适合概括整个时代。福柯将自己的哲学定义为:关于我们自身的历史的批判本体论。

第二讲纪要:福柯哲学在中国

讲座一开始,张老师指出,自1840年以来,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和东西方学术的碰撞。然后介绍国内学术界从思想到学术的历史转变。

随后,张老师在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的几股思想热潮(康德、尼采、萨特、弗洛伊德)后,详细阐明了过去四十年当代中国思想史深受几位二十世纪西方思想巨人的影响: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以及德裔美国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1899-1973)。

福柯哲学不仅深受学院激进左派的推崇,而且也广受社会上的自由派人士的喜爱。福柯在九十年代初是作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明星被引入中国的,他在90年代对中国学界起到了全面升级的作用,几乎所有的文本和事件都可以使用福柯的话语分析法和新权力分析法去解释。福柯的工作在于界定整个时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新世纪头二十年以政治哲学为主流的中国思想学术场域中,福柯则以其“生命政治”而得以占据一席之地。福柯的权力分析表明社会处处充满权力关系,张老师在此列举了医生和病人的权力关系、法律中的权力关系,指出福柯对于微观权力关系的分析的有效性。同时,张老师指出福柯的脸谱化现象。

总之,无论是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时髦新知,还是作为激进左派的批判理论,无论是作为专业化时代的经典社会理论,还是作为后人类时代的生命政治新说,福柯哲学的多面相在当代中国建构自身学术思想传统的不同时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效应,其他的法国哲学家的影响力似乎还无人能及福柯。


第三讲纪要:福柯的艺术批评:论委拉斯开兹与马奈

讲座一开始,张老师首先回顾上一讲内容,表明过去四十年对中国思想家影响的四个人物(海德格尔、马克斯·韦伯、福柯、施特劳斯)。

然后,张老师指出,福柯对整个现代西方学术范式的革命性更新,福柯在这方面的影响力比德里达和德勒兹都要大。接着,张老师提到福柯最喜欢的三个画家:委拉斯开兹、马奈和玛格丽特。本讲主要论述前两个画家。福柯不是分析绘画的技巧,而是分析绘画构图体现了何种认识论原则。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固定的认知框架,这种认知框架展现在所有领域中。1640-1789年的认知框架是笛卡尔主义或表象主义,当时的绘画遵循了这种认知框架。

张老师指出西方绘画的最大革命就是文艺复兴以后的透视法,即在二维平面中展现出三维立体空间(类似于摄像机原理,小孔成像)。委拉斯开兹的《宫娥》同样利用了透视法,同时体现的正是笛卡尔主义或表象主义。张老师详细介绍了《宫娥》的三维立体构图,并且指出,在福柯看来,《宫娥》最精美的地方是两重空间感,第一重是三维透视下的立体空间,第二重是画中所有人的目光构成的视线都集中在画中的西班牙国王位置,而这个位置也是观赏画者的位置,所有人的目光构成了超出这幅画的空间,即建立起来画后、画中和画前的空间。所以张老师认为,西方的绘画是认识论的,是审美能力和智力的双重体现。张老师认为,这幅画之所以如此绘画,是因为它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认知结构,即笛卡尔主义或者表象主义。委拉斯开兹用绘画的方式展现了哲学的认识论原则,是绘画领域笛卡尔主义达到顶峰的表现。和委拉斯开兹不同,马奈颠覆透视法,试图消解掉透视法中的三维空间。张老师通过分析多幅马奈的话,表明,马奈的画是在绘画上对笛卡尔主义的解构。既然马奈的绘画要解构透视法,那么他的画的立体感都不强。马奈故意在画中不遵循透视法原则,这导致他的同事认为他的画是不对(认识论上的不正确)的,马奈打破当时的绘画惯例,挑战笛卡尔主义的认知结构。其构图原则就是要打破以往的认知,打破绘画原则,所以他的画中人物的目光不聚焦在一起,构图也不符合透视法原则。然后张老师介绍了马奈绘画中的印象派笔法。

在分析委拉斯开兹与马奈这两位艺术史上的伟大的画家时,福柯将前者视为表象性绘画的顶峰,将后者视为表象性绘画的终结者,分析了绘画中的笛卡尔主义的兴衰。张老师指出,福柯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将艺术风格转变的背后原理讲了出来。福柯用哲学的手法展现了绘画转变的认知结构原理。因为时代的认识风格会从哲学到、数学、技术的工艺以及绘画艺术,贯穿到底。福柯认为,哲学是对一个时代最深刻的认识的可能性条件的发现,在绘画方面,福柯将这种可能性条件揭示了出来。

在互动阶段,师生踊跃提问,张老师给予了富有启发的回答。“福柯哲学三讲”系列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