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日晚,应哲学系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暨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张志伟老师再次做客东吴哲学讲坛,在线上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启蒙的自我调适与困境—以康德、黑格尔为中心的思考》的讲座。讲座由郭世平教授主持,讲座有庄友刚教授、吴忠伟教授、车玉玲教授、桑明旭教授、李红霞博士等三百多位师生参加。
在讲座的开始,张志伟教授阐述了讨论启蒙和选取康德和黑格尔为中心的原因,接下来的讲座分为四个部分:启蒙问题、康德的启蒙理论、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以及虚无主义。在第一部分中,张教授首先明确了启蒙的含义,其是与现代性和现代化等问题密切相关的,促进了西欧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但同时也造成了问题。张教授认为,启蒙一方面培育了盲目乐观的科学主义,另一方面纵容了狂妄自大的主体中心主义,更重要的影响在于其颠覆了传统社会中的价值观念,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去了平衡。对此,张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首先,“是不是可以不要启蒙?”张教授认为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未经启蒙的洗礼,不可能进入现代社会。由此引出第二个问题“启蒙有没有可能自我调适?”这同样也是康德和黑格尔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第二部分中,张教授首先详细论述了康德的启蒙理论。张教授指出,首先康德把启蒙与人的理智和人的成熟联系在一起,区分了理性的公开运用和私人运用。其次,康德通过批判重新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确立了理性的限度。最后,康德在确定理性的限度的同时也为实践理性开辟了道路,以自律性的道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道德神学填补了传统价值的缺失。康德以此调试了启蒙中的问题,但也留下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在第三部分中,围绕这一问题,张教授阐述了黑格尔对此的解答,也即“扬弃”的辩证法,黑格尔力图克服近代哲学的二元论,把宇宙看作是合理的有秩序的发展过程,一方面为启蒙的理性主义重新确立了超越性的根据,另一方面消除了康德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以绝对精神取代了人格神的上帝,实现了无限理性与有限理性的衔接。在第四部分中,张教授讨论了在康德与黑格尔之后的虚无主义困境和哲学面临的危机。
会后,张志伟教授和与会成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对“对启蒙的历史替代性有无可能”等问题做出了详实的回答。讲座期间,听众情绪高涨,在评论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讲座在充满学术气息与祥和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哲学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