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苏州-台北城市哲学对话”暨第七届苏州大学-东吴大学两岸哲学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论坛由苏州大学哲学系、东吴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苏州城市学院、苏州大学东吴哲学研究所承办,来自海峡两岸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澳门威尼斯人官网-威尼斯人 党委书记孙磊,东吴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哲学系系主任米建国,苏州城市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高雷分别致开幕辞,苏州大学哲学系主任桑明旭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上,双方教师代表还分别就东吴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林正弘先生逝世做追思发言。
江苏社科名家、苏州大学哲学系任平教授以“走向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做主题发言,他通过分析当前以人工智能与元宇宙、大数据与数字化等为代表的科技新发展以及由“世界走向中国”转变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全球大变局,指出贯穿数字化科技革命的基本结构就是多元主体间的“主-客-主”交往实践结构,这一结构是全球文明秩序重建,开创多元主体、平等交往、包容合作、文明互鉴的新文明形态的重要理论抓手,也是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的共同话题与开创中国话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切入点。因而,尽管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已经出场二十多年,但它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东吴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米建国阐述了有关证言知识的三个直觉,指出证言与五官知觉、推理、直觉、内观与记忆同样都是人类形成信念的不同机制,也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关于“证言知识”有三个直觉,即证言信念是来自于他人所告诉我们的信息;证言并不是认知者自身的认知机制或能力,反而是他人的能力,证言是人类知识传递的基础所在。
苏州大学哲学系周可真教授认为当前西方逻辑学没有充分汲取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三种精神活动的中,它主要处在认知领域,情感逻辑和意志逻辑则是一直是被忽视的,而后者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专长。从孔子“性相近”的人性论、到思孟学派的天人同类论,再到朱熹天人合一论,这一“礼—性—理”的演变过程正是中国情感哲学将情感主体由“人”提高到“天”的过程,王阳明的“心即理”则又将情感主体由“天”返回到了“人”,于是情感演绎就不再是验证“理”的方法,而是自我实现的方法。这才是中国哲学的逻辑,将名辩学来比附西方的逻辑学是不妥当的。
主题发言由《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主编李金齐教授主持。
苏州大学哲学系庄友刚、车玉玲、邢冬梅、吴忠伟、桑明旭、于树贵、朱光磊、李继堂、田广兰、李红霞、何宝申、刘琳娜、骆海飞、王一成、朱毅、陈广辉、刘明亮、李薇、李翠琴,东吴大学哲学系萧铭源、张峰宾、林斯谚、郭芳如以及苏州城市学院高雷、钱厚诚等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式城市化新道路、“两创”“两结合”视域中的中国哲学、对话比较中的外国哲学、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与伦理、宗教基础理论与宗教中国化等议题分别做了发言。《观察与思考》杂志社副总编傅歆研究员、《求索》杂志社张利文副研究员、《哲学动态》编辑袁恬博士、《世界宗教研究》编辑李想博士、《苏州大学学报》编审赵强博士分别主持专题发言并做了精彩点评。
闭幕式由苏州大学哲学系主任桑明旭教授主持,苏州大学哲学一级学科带头人车玉玲教授做会议总结,东吴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哲学系系主任米建国教授致闭幕辞。双方一起回顾了两岸哲学论坛的历史与成就,高度肯定本次论坛对于促进两岸学术交流的积极作用,并就下一届论坛有关事宜进行了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