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教授做客东吴哲学系列讲坛:以《大学》理解儒学意义及局限
时间: 2020-04-24  作者:   浏览次数: 439


    2020422日下午,“东吴哲学系列讲坛(2020)”第一讲在腾讯会议线上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涛教授带来主题为“以《大学》理解儒学意义及局限”的讲座,100多名师生聆听了这一精彩讲座。讲座由威尼斯人 哲学系副主任朱光磊主持,哲学系主任吴忠伟致辞。

梁涛教授肯定《大学》作为儒家核心经典的重要价值,但是他认为用《大学》来概括儒学并不全面,原因在于《大学》主要反映的是儒家成己安人、“为政以德”的内容,它虽然抓住了儒学十分重要甚至是核心的思想并做了恰当的概括,但毕竟只是完整儒学的一个方面。梁涛教授认为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孔子思想的丰富性与不确定性,孔子之后,从思想倾向看儒家主要分为“主内派”和“主外派”。《大学》属于孔门后学主内派的作品,故其突出修身的作用,主张由内在修养达到外在政治。

梁涛教授接着讲道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张的区别,并且认为二者的主张均为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不可有所偏颇。孟子作为主内派代表,走向了一条由内而外、由道德而政治的道路;荀子则由外王而内圣,发展出一套儒家的外王之学。

对于为何《大学》在宋代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并上升为理学的核心经典这一问题,梁涛教授从历史原因进行分析。儒学从北宋到南宋经历了一个内在的转向,不再关注制度的变革,而热衷于内在道德的完善。这一转向的起因是王安石变法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后果,而其实质则是对何为儒家正统的不同认识。儒家的正统观念经过主内派的发挥与《大学》的核心观念相契合,认为建立秩序的关键在于“正心”“诚意”,这也成为朱熹新儒家学派的一个口号。正是南宋儒学的内在转向,使得《大学》受到人们的关注,并经过朱熹的诠释,一跃成为儒家的核心经典。


但梁涛教授认为,以《大学》来概括、理解儒学是不全面的,并且程朱对《大学》的过分强调,是在理学的立场上突出孔孟之道的同时,掩盖乃至否定了孔荀之制,甚至在儒学内部造成了不必要的对立和冲突,损害、影响了儒学的健康发展。

梁涛教授总结道,我们今天讨论儒学,首先要超越狭义的道统论,不能仅仅以《大学》理解儒学,而应将孔孟之道与孔荀之制相贯通。梁涛教授还提出了“新道统”“新四书”,借鉴宋儒以经典诠释建构思想体系的方法,完成当代儒学的重建。

讲座最后,梁涛教授与师生进行了线上互动,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令与会人员受益匪浅。

(撰稿人:殷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