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钱立卿副研究员“十九世纪德国科学思想史与胡塞尔现象学的起源”讲座顺利进行
时间: 2022-04-11  作者:   浏览次数: 472

      应澳门威尼斯人官网-威尼斯人 哲学系邀请,327日晚,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钱立卿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十九世纪德国科学思想史与胡塞尔现象学的起源”的讲座。哲学系学科带头人车玉玲教授、哲学系系主任桑明旭教授等三百余名校内外师生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哲学系副主任李红霞主持。

车玉玲教授致欢迎辞,她简要介绍了苏州大学哲学系2022年春季 “现象学系列”讲座的筹划与安排,并表示苏州大学哲学系一贯以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哲学传播为己任,积极回馈社会、提供精神食粮。

在讲座的导引部分,钱立卿老师回顾了科学的哲学基础与“现象学”的关联。在十八世纪中叶德国理论哲学面临着“过强的解释”与“过弱的解释”两种倾向;在十九世纪,自然科学成就给出了新的方法论启示,孕育出新的哲学进路,一种区分经验领域与超经验领域,并以经验领域为首要解释对象,一种以现实经验为基准点,从人对现实经验的理解方式出发。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的哲学都为科学进行了奠基,但黑格尔之后,由于传统哲学自身的方法论无法克服,加之全面科学化开始,自然科学知识飞速增长,人文科学兴起,导致了德国哲学开始没落。在哲学意义和目标的危机之下,哲学还能有何种作为?对此,十九世纪的许多哲学流派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主张一切知识都可以还原为自然科学层面的知识的“自然科学主义”,另一种则是主张历史、逻辑、数学等学科的原则均需要用心理学来解释的“心理学主义”。现象学对此危机亦有自己的努力和解决方式。“现象学”概念具有哲学和科学两个主要的演进方向:在哲学方向有包括康德(经验对象的单纯感性显现)、莱因霍尔德与费希特(意识经验)、黑格尔与黑格尔主义(作为概念的“意识经验”的各种形态)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另一个则是基于基础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建模和预测的理论的科学方向。钱立卿老师最后总结胡塞尔现象学的初始任务有三点:捍卫数学、逻辑学的严格性与普遍必然性;寻找主观性活动中的客观性;研究事物“意义”的形成,分析主体意识活动中的“意向性”结构。总的来说,现象学试图成为严格的“哲学—科学”,阐明客观知识背后的基础问题。

钱立卿老师讲座结束后,李红霞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她认为钱立卿老师此次讲座内容十分充实清晰,有利于听众系统全面了解胡塞尔现象学产生的来龙去脉和现象学的基本核心理论。接着讲座听众以文字和语音的形式向钱立卿老师提问,钱老师一一做了耐心详细的回答。此次讲座提问和互动十分热烈。囿于时间所限,大家依依不舍地结束了此次讲座,相约继续关注和参加苏州大学哲学系的系列学术讲座。讲座在热烈圆满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哲学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