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哲学系高瑞泉教授讲座成功举行
时间: 2020-11-20  作者:   浏览次数: 624


20201118日下午,华东师大哲学系高瑞泉教授应哲学系之邀,在6317院会议室主作了题为“观念史研究的意义与前景”的讲座。本次讲座由苏州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吴忠伟教授主持,哲学系于树贵、骆海飞等老师出席,哲学系部分研究生到场参与。

讲座开始,高瑞泉教授对观念史研究予以了界说。其以为,观念史是哲学研究的一部分,是一种跨学科研究,无论是哲学史还是观念史,从广义上来讲都属于思想史。然不同于重“体系”的哲学史,观念史研究重视非“体系”的“观念”的演化、生成。继之,其以为观念史研究有“实证”和“解释批判”两种做法,这决定了观念史具有“历史”、“哲学”两种走向。接着高教授论述了“做”观念史的缘由,其指出,最初对观念史研究的兴趣是从学术界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引发的,因为除了传统的经学史研究方法和以西方哲学术语、构架来分析中国思想资源外,中国哲学的研究应该要有别的路径,此即观念史的研究。在上述铺垫基础上,高教授特别基于概念“分析”和知识社会学角度,对观念史就是追求“真观念”进行论述,以为“真”具有三重内涵:一是与“假”相对的“真”,即:观念的内容具有真理性,减少错误的发生。二是与“伪”相对的“真”,言说者和书写者自身对于提出的观念要具有真诚的信念。三是与“虚”相对的“真”,即不止于理论层面,贯彻到行动上的观念,成为了实践主体存在的一部分,知与行达到统一。

在演讲最后环节,高教授特别指出观念史研究的意义。因为观念的力量源自于“观念”的构成,观念内部可以存在但未必一定存在矛盾,这是观念区别于概念化哲学理论的特点所在。观念常常代表着人的心理状态,模糊而充满矛盾,包含了感性要素并表现出社会行动的力量。观念改变世界,这恰恰是观念史存在的理由和其独特之处。

讲演完毕后,高瑞泉教授与吴忠伟教授就“真观念”中“真”的第二、三重内涵界线进行了讨论,并与于树贵教授及苏大博士生们进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学术研究状况的交流。本次讲座学术内涵深刻,信息量大,充分表现了高瑞泉教授的学术功力、敏锐的方法论意识以及求真之学术旨趣,在座师生皆感受益匪浅。本次讲座为苏州大学哲学系12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讲座第十讲。(哲学系研究生屈梦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