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万全教授《论庄子的真宰与真君》讲座成功举办
时间: 2018-11-06  作者:   浏览次数: 914


十一月五日上午,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方万全教授在苏州大学哲学系6317进行了题为《论庄子的真宰与真君》主题讲座。东吴大学哲学系主任米建国教授、苏州大学哲学系主任吴忠伟教授及苏大多位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方教授从庄子原文“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入手,提出原来注家对“非彼无我”中“彼”字的理解是指人的“种种情感”,但若以此解释如果没有这些情感就没有我是说不通的。因此方教授提出自己更赞同“彼”指的是诸如此类的情感,则“非彼无我”指的是可以表现出喜怒哀乐等情感,也可以不表现出这些情感,但‘我’却不能没有任何诸如上述情感之类的情感。在对“彼“诠释之后,方教授引入Peter Strawson对于person的理解,认为所谓的“我”应该包含身体的物理性质和心灵性质两种性质,具备两者才能构成“我”,至于“非彼无所取”所涉及的“彼”与“我”的“近”指的是身体的存在使得种种情感得以出现这个意义下的“近”,是“彼”与“我”之间因果关系和条件之间的“近”。

在一系列概念理清之后,方教授进而讨论了庄子中的真宰和真君。他提出庄子以真宰来回应“使呈现问题”,提出庄子讲真宰看成无形的东西,但却是感官经验的拥有者和行动的发动者。对于真君,方教授提出因为百骸、九窍、六藏等都是有形的却都无法成为真君,因此庄子会自然将真君看成无形的东西。进而谈到真君和真宰的关系,方教授认为从功能上看两者是有别的,真宰主宰的是人的种种情感,就是心灵层面,而真君则主宰人的生理层面。最后方教授提出,不赞同将真君和真宰真我视为等同的概念,对真宰或真君宰存有论而言的所指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方教授的发言引发了现场师生积极的讨论。吴忠伟教授指出方教授一方面从分析哲学语境方法论进入,另一方面重视中国哲学文献的复杂性,对探讨西方哲学跟中国哲学的适切性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周可真教授从自己中国哲学背景出发,认为庄子应该放在道家的整体背景下看,以道解庄;米建国教授从庖丁解牛入手,认为真君和真宰是从技能到“道”过程,提出可以跟庄子其他文献进行互相呼应的解读。其他老师也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出发,都认同中国哲学不能只看重中国文本,要在比较过程中揭示差异性。

本次讲座为中国哲学和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都提供了新的视野,对在场师生都提供了极大的启发性。


                                                                                                      (哲学系硕士生秦黛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