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朱耀平教授访学归国学术报告暨哲学工作坊(2):胡塞尔后期判断理论的发生学转向
时间: 2018-11-06  作者:   浏览次数: 749

    1031号下午,哲学系部分师生如约相聚在606-6116,聆听在牛津大学访学一年归来的朱耀平教授“胡塞尔后期判断理论的发生学转向”的讲座。

讲座开始,朱老师首先对牛津大学哲学系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在数字化时代,牛津大学图书馆为学术研究提供的与时代同步的有力支撑和一流服务仍然值得效仿和借鉴。

朱老师的讲座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布伦塔诺判断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胡塞尔的影响;二、胡塞尔前期(1893-1918)判断理论对判断与表象之间的关系的澄清;三、胡塞尔后期(1918-1938)判断理论的发生学旨趣;四、胡塞尔判断发生学的核心内容。胡塞尔的后期判断理论指的是他于1918年来到弗莱堡大学之后开设的一系列逻辑学讲座中对经验与判断的关系所进行的发生学探讨。在此之前,在布伦塔诺的影响下,他的判断理论的主要论题是判断与表象的关系。他不同意布伦塔诺把判断看成包含表象行为的意识行为, 认为表象只是判断行为的一个抽象成分。胡塞尔后期判断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谓词)判断与“(前谓词)经验”的关系问题。这里所说的“经验”指的是“对个别事物的感性直观或知觉”,它不能与前面所说的“表象”混为一谈。胡塞尔认为,在谓词判断与前谓词经验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原因在于,前谓词经验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包含着难以察觉,容易被忽略的“自我活动”,这种“自我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我们周围环境中的某个对象的“注意”是获得关于它的经验的前提,而这种“注意”本身已经是一种自发性活动。其次,对空间中的某个对象的感知不是纯粹被动接受对象向我呈现出来的那个侧面所造成的印象的过程,它还包含对那些暂时未呈现但有可能在下一刻呈现的那些侧面将要造成的印象的主动的“预期”。再次,对空间中的对象的感知建立在我的身体的“动觉”主动作用的基础之上。最后,作为感知行为的意向相关物,被感知对象是意识到构造活动的产物,是一种观念对象,它不是以主体被动接受的方式被给予的。总之,胡塞尔判断发生学的核心观点是,不能根据接受性与自发性来区分经验与判断,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在这一点上,它与判断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它甚至可以被看成判断的一种初级形式,即所谓的“前谓词判断”。

随后,师生围绕报告所涉及的问题从中国哲学、过程哲学、古典哲学角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通过这场讲座,大家不仅对牛津大学哲学学科发展现状、优势和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对胡塞尔的前后期判断理论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这对于教学和学术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通讯员:哲学系研究生马子希)